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货物贸易 >> 正文

两岸经贸进入大合作时期 企业携手转型更为迫切

发布时间:2012-09-25 23:00:52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许雪毅

  面对经济下行的挑战,在现有产业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两岸产业升级。

  “当前两岸关系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衰退,新兴市场增速也放缓,升级提高竞争力成为两岸共同的使命。”在本月初于厦门举行的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国台办经济局局长徐莽这样判断当前两岸经贸合作的趋势。

  “全球经济困境下,两岸企业家如何携手深化两岸合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台湾工业总会名誉理事长陈武雄一语道出两岸企业家的心声。

  两岸经贸进入大合作时期

  “不久前,两岸两会第八次会谈又签订了新的协议。这些年来两岸的制度性协商硕果累累,人流、物流、资金流往来都相当热络。”陈武雄对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相当满意。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也认为,两岸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贸合作格局已经形成。目前,两岸经贸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日益扩大。2011年两岸贸易总额已达到1600亿美元。尤为可喜的是,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日益优化。从2000年到2012年,加工贸易占两岸贸易比重由最高的七成降低到53.3%。

  与此同时,台商投资持续深入。据大陆商务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7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558.1亿美元,如加上台商经第三地转投资,台商在大陆总投资额已超过1100亿美元。在陆资入岛方面,现在已有126家大陆企业在台湾设立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3.16亿美元。

  “大陆为台湾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很多原来在台湾并不大的公司到大陆后都变成了超大公司。”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曾钦照表示,目前在大陆的台商超过8万家,长期在大陆居住的台湾同胞超过百万。基于此,全国台企联于5年前成立,目前已有120多家台商协会加入。

  两岸产业合作稳步推进也可圈可点。2008年以来,两岸共同举办几十场产业搭桥活动,就十多个产业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对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产业合作小组还成功举办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并进行了三次工作小组会议,确定了LED照明,液晶面板,电动汽车、无线城市、冷链物流作为重点推动的试点项目,选定了试点城市,拟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两岸金融合作亦逐步突破,受益主体日益增多。2009年两岸签署金融合作协议和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2012年8月31日,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进一步标志两岸货币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两岸企业携手转型更为迫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从近期看,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贸易迅速回落,金融市场激烈动荡,投资者信心降低,中国国内投资风险增加,欧债危机加速恶化,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极有可能。

  蒋耀平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主要经济体增长普遍低落,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仅增长3.7%,同比下滑1.3个百分点。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已经成为两岸企业的共同使命,两岸紧密合作共渡难关的需求更加迫切。

  陈武雄认为,不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了两岸市场尤其是台湾市场的发展,因为大陆还有广大内需市场,而台湾90%依靠外销。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一直到明年上半年企业界都不敢抱有乐观看法。但世界经济版图重心有向亚洲倾斜的趋势。世界经济的恢复,非常依赖亚洲经济的复苏,这又非常仰仗大陆经济的稳定成长。

  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新闻发言人叶惠德认为,二三十年前台湾在劳动力缺乏、制造成本快速上涨、环保要求提高等情况下,抓住大陆改革开放趋势,成功转移,迎来发展第二春。近年来,大陆的外销型传统制造业台商又面临同样的抉择。有远见的台商早已选择在大陆原地做产业转型:一是外销产品转成内销产品,一是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曾钦照说,台资企业到大陆发展是必然趋势,最主要的是因为大陆地大人多。目前大陆台商八成左右从事第二产业,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生,大陆台商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瓶颈时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认为,目前大陆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给台商带来了机遇。比如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由于许多台商的制造业在大陆已有较大的发展规模,为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两岸政策和合作机制方面的变化,使得两岸生产要素的流通更为便利,台商更有条件在两岸配置资源。

  比如在一些快速消费品、食品等领域,台商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在大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台湾企业的资金也可以进入大陆的医疗市场,一些民营的教育机构也允许境外企业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中,新一代资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大有可为,台湾提出六大新兴产业、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这些领域两岸企业都有合作空间。

  “当然,台湾企业在大陆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任兴洲认为,适应“十二五”时期大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台商在大陆的发展也面临投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问题;台资在大陆的竞争,实际上是参与国际竞争,是与国际品牌产品和跨国公司的竞争,要想适应大陆扩大内需的要求,就得在品牌打造、渠道建立等方面多加努力。同时还要重视区域差异、细分大陆市场,等等。

  将两岸经贸合作推向新层次

  新时期两岸企业怎么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张燕生谈到一些台湾大厂的困惑:越走越深入大陆西南西北,会不会越来越边缘化?

  “假设一个台湾大厂到了重庆,可能面临不同的路子。一是继续代工,为欧美生产电子消费品等,预计将面对平缓的长期增长曲线。二是面对成渝经济带快速增长的本地投资和消费市场,一方面参与全球分工尤其是高端分工,带动台湾研发等方面发展,另一方面面向成渝本地研发设计,促成新的台湾企业模式。”张燕生说。

  张燕生认为,未来30年将是大陆发展上大台阶的时期,将产生新的需求和消费结构,带动两岸企业发展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创新。随着大陆的城市化发展,也会出现若干个城市带,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以及以京津为龙头的环渤海、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城市群和包括成都、重庆、西安在内的西三角城市群,都可能发展成世界级城市带,为两岸企业合作带来新契机。

  “我呼吁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应该好好利用两岸制度性协商的成果,配合两岸经济区域发展的策略,把两岸经贸合作推向新的层次。”陈武雄表示。

  “大陆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台湾企业界对大陆的合作,不仅是产业链的建立,更可以延伸到区域合作。比如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出了平潭综合试验区以及古雷半岛石化专区等,先行先试,非常令人期待。”陈武雄说,两岸经贸合作从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对接,产业的低端合作,到产业链的合理配置,再到通过创建标准、创建品牌,提升两岸产业与产业更高层级的合作,在转型纾困的同时,也将更好地携手走向世界。

  蒋耀平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促进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市场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目前首先应循序渐进,继续推进ECFA后续协议的协商。ECFA后续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协议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协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目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议已分别进行多轮商谈,取得了积极有效的进展,应该善意互动,促成协议尽早签署。

  其次要把握契机,积极推进双向投资合作。受访专家指出,应以两岸投保协议的签署为契机,着力优化大陆的投资环境,提升台商投资的便利化水平,严格保护台商合法权益,支持台商扩大投资,扩展大陆内需市场。同时,加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引导和服务,研究和初步完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各类配套措施,促进两岸双向投资的良性互动。大陆也期待台湾方面开放陆资入岛的步伐更快一些,力度更大一些。

  此外,要着眼长远,加快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各具体门类发展,到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台湾都有值得大陆借鉴的经验。面对经济下行的挑战,两岸应在现有产业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促进两岸产业升级。

  具体而言,新的模式一是通过产业合作,促进联合技术开发、共同标准制定和自主品牌的创定,促进两岸产业合作链条从“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两端延伸。二是在加强集成电路、液晶面板、LED照明、石化、精密仪器等传统制造领域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推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促进大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台湾六大新兴产业的对接。

  三是不断拓展两岸的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物流、通讯、设计研发、金融、医疗、文化创意等服务领域的合作,加强两岸互补性要素元素的整合流动。四是务实推动、积极协助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大陆台资企业顺应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包括引导台资企业根据大陆区域规划合理进行产业转移;协助台资企业利用大陆扩大内需的契机,积极扩大内需市场;综合利用信贷产业的支持政策,鼓励台资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加快升级步伐。

(责任编辑:zhoulinjie)

上一篇:商业贸易:连续六周跑赢...  下一篇:泉港肖厝港正式开通对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