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货物贸易 >> 正文

站在对外贸易最前沿

发布时间:2012-10-13 20:22:24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核心提示:

  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海关,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进口位居世界第二的贸易发展形势下,海关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10年来,我国海关不断优化通关模式、监管体系、管理机制和队伍素质,着力找准服务大局的新定位,努力破解防控风险的新课题,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科学发展。全国海关正按照“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的总体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海关工作的新局面。

  “过去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207.7亿美元增长至36418.6亿美元,年均增长21.7%,较同期全球贸易额年均增速高出1倍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表示,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已由2002年的4.7%上升至2011年的10.2%,自2009年起连续3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国加快了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进程。

  提升监管与服务水平 贸易便利化迈出大步

  自2002年以来,海关作为进出境监管职能部门,不断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在落实“守法便利”的基础上,持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

  海关统计是我国进出口货物的国家统计,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海关总署不断加强综合分析和监测预警,及时为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强化服务窗口建设。发挥“12360”服务热线作用,完善通关应急机制,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所在地海关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加快出口退税、调减自动进口许可商品管理目录等工作。

  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全面推广分类通关改革,年内实现分类通关全覆盖;发挥电子口岸优势,加强互联互通;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重视解决中小出口企业困难;推进内销便利化,降低外贸企业加工和梯度转移成本;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适用范围,让更多守法企业享受到通关便利。

  10年来,在坚持制度创新的同时,海关总署推动建立与欧盟、美、俄等主要贸易伙伴海关之间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关系框架,为企业“走出去”赢得了良好的境外通关环境,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结构优化

  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10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从2002年的26%提高到2011年的44.9%;来料加工占比从2000年的30%降至2011年的15%;2011年,加工贸易内销额达到410.3亿元。

  与此同时,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延伸。据悉,2011年,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超过70%,加工贸易毛增值率由2002年的47.2%提高到2011年的77.8%。许多外资企业将产品研发本地化,国内规模较大的代工企业也开始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培育自主品牌。

  “由于加工贸易广泛采用国产原材料替代进口料件,极大地带动了国内产业链的同步发展,目前国内提供的配套材料和服务的增值部分已超过进口料件一倍以上。”张广志表示,大批国内企业通过融入加工贸易产业链,得到壮大和发展。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更趋合理。2011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45.4亿美元,其中河南省、重庆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量均增长了3倍多。

  针对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海关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和管理等方面与时俱进,在保税监管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

  维护外贸公平秩序 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10年来,海关总署深入分析反走私形势,综合运用刑事与行政两种执法手段,始终保持打击走私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大规模走私势头。一方面,海关突出打击专业性、团伙性涉税走私,规范进出口贸易秩序;一方面,海关严厉打击毒品、固体废物、濒危动植物等非涉税走私,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国际上获得了赞誉。

  据介绍,海关总署根据反走私斗争需要,先后针对重点走私商品、渠道和领域,组织开展了“春雷”、“飓风”、“国门K-9”等卓有成效的大规模打击走私专项行动,先后破获了黄埔“109”特大走私毒品系列案等一批走私大要案,摧毁了一批重大走私犯罪团伙,沉重打击并极大震慑了走私违法分子。

  今年,全国海关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打击走私“国门之盾”行动,对社会反响大、危害严重的团伙性、行业性重特大走私犯罪实施重点打击。下一步,全国海关将根据“国门之盾”行动部署,打击、查堵、治理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走私活动和不法行为,维护公平的对外贸易秩序,为外贸稳增长保驾护航。

  小通道折射大变化

  华灯初上,正是大部分人开始享受晚餐的时候,杭州海关下属萧山机场海关旅检二科科长丁骁敏却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候。

  “晚上的入境航班比较密集,我们的工作完全依航班而动。”站在旅检通道口,丁骁敏面带微笑,引导着出入境旅客有序通关。

  作为一名“国门守护者”,42岁的丁骁敏见证了杭州空港口岸10年来的快速发展,“这10年,杭州空港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丁骁敏告诉记者,如今的空港,有了全新的航站楼,进出境旅客连创新高,空港海关机构也从办事处升格为海关,更为高效便捷的“半开放”监管模式也全面推开……

  不过,丁骁敏依然清晰地记得,1990年自己第一次站在入境旅检通道时的场景。“那会儿航线少,进出境的大都是一些商务人士或来探亲的港澳同胞。内地旅客很少见,出去旅游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10年前,杭州萧山机场的国际航线不足10条,现在已达到了24条,基本上每小时至少有1架次航班起飞或抵达。”丁骁敏举例道,如今杭州飞香港航线每天都“六进六出”,普通人也可以双休日打个“飞的”去购物,一到周末,出入境的旅客特别多,大家就要忙得连轴转。

  不仅是通关人数的激增,监管、统计、缉私等工作也随之大幅增加。“最初,整个杭州海关才十五六个人。现在,光我们萧山机场海关旅检部门就有三个科室,我们一个科就有十三四个人,但因为航线、航班增长速度更快,常常还忙不过来呐。”丁骁敏告诉记者,去年萧山机场旅客出入境人数突破了227万人次,为了确保每一位旅客顺利通关,海关旅检关员经常是从清晨6点钟一直忙到深夜12点。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科技设备少,那会儿主要靠人工开包检查。现在进出境旅客这么多,要保障每一位旅客都能顺畅通关,就必须借助现代化的设备。”顺着丁骁敏的手势,记者看到,在海关监管通道上,行李X光扫描机、人体X光机、安检门、危险液体检测仪等大大小小的设备一应俱全。

  丁骁敏说,这些科技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强度,但仍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作为旅检一线关员,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比如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简化通关手续等,希望通过努力,让旅客通关更顺畅!”

  张家港海关――“一线工作法”创品牌

  在“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的“十大服务品牌”中,隶属南京海关的张家港海关创建的“一线工作法”赫然在列,其提出的“海关在一线服务、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深受企业的欢迎。

  “好的海关,应当用服务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在张家港海关关长王志林看来,海关不仅可以给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还可以帮助企业挖掘出“生产力”。

  一次,王志林在港口仓储企业张家港中东石化实业有限公司调研时,无意间听说他们的液体化工品仓储设备始终“吃不饱”,储罐只能白白地闲置着。

  这让王志林很意外―“实际上,当地港口的仓储设备是不够用的!不少进出口客商还提出在港口增加保税仓库的要求。”

  王志林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这家仓储企业不了解保税仓库的有关政策,随即派海关关员向这家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保税业务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设立保税仓库。

  “不仅如此,他们还派专人跟踪后续审批,短短10多天,就帮我们办结了全部审批手续。现在,我们公司三分之一的油罐成了保税油罐。”中东公司总经理朱龙云说。

  在许多人眼里,“管好”与“快放”的矛盾很难解决,但张家港海关却自我加压,提出“既要管得住,又要通得快”,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应尽义务。

  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企业十强”之一,日处理油料能力达1.25万吨。然而,近年来上游原料价格的飞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家港海关专门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服务措施,帮助其降低物流成本。为此,他们多次与兄弟海关沟通协商,使公司进口大豆时可在张家港口岸申报,在北仑、舟山等港口直接过驳,仅此一项,就将通关时间缩短了3天以上。

  “海关主动、优质、文明的服务,让我们企业受益匪浅!”东海粮油公司负责人说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据悉,张家港海关连续10年蝉联张家港市“文明机关”,多次被评为“全国海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其“一线工作法”已成为张家港乃至全国的文明服务品牌。

  信息化让海关“耳聪目明”

  “海关总署是我国最早通过自主创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核心业务管理的政府部门之一。”在信息化专家李小刚眼里,正是得益于大批信息化项目的运用,不断攀升的通关作业要求才得以满足,海关监管与服务国家宏观决策的能力才真正得以提升。

  李小刚不仅是一位与信息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科技专家,同时还是海关总署的总工程师。他与科研团队一起成功参与金关工程(一期)项目建设,构建起我国海关新一代大监管信息系统。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1.07倍,货运量增长了54.4%,报关单量增长了32.9%,而全国海关的人员仅增加了3000余人,涨幅为6.1%。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海关科技的强有力支撑!”李小刚说。

  他告诉记者,新一代信息系统目前已覆盖全国41个直属海关,成为全国海关主要通关模式。通过分类通关改革,出口平均通关时间从2009年下半年的1.9小时逐步缩短到2011年的1.5小时;进口平均通关时间从2009年下半年的29.73小时逐步缩短到2011年的17.91小时,“未来,通关还将更快更流畅!”

  让李小刚更感欣慰的是,海关科技使海关打私“挥拳”更加有力。海关科技人员自主研发了海量数据搜索分析引擎,解决了困扰海关多年的海量业务数据搜索、分析和图形化表达的难题。依托这一系统,杭州、大连、厦门等海关先后破获数十起走私案件,合计案值逾7亿元。

  “电子口岸是我们海关科技的一张名片。”李小刚介绍说,这个由海关总署牵头建设的跨部门电子政务工程,不仅实现了“大通关”数据的共享和联合执法,而且有效提高了口岸的综合执法水平。

  “农药进出口管理电子联网核销系统,是我们与农业部合作开发的全球第一个农药进出口电子监管系统。”李小刚举例道,通过这个平台,双方可对农药进出口放行通知单进行联网核查,不仅加强了对农药进出口的监管,规范了农药进出口贸易秩序,而且为有关部门全面掌握农药进出口状态提供了支持。这一系统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好评。

  据悉,目前我国电子口岸跨部门联网应用项目达69个,入网企业约66.4万家,日处理电子单证数量达130多万笔,电子口岸门户网站日点击率超过560万次。

  “它为进出口企业构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与口岸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物流、加工贸易和中介服务等机构的互联互通,大大简化了企业通关手续,缩短了通关时间,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李小刚说。

  因为金关工程一期项目成效明显,金关工程二期作为海关“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已顺利通过国家立项。李小刚说,海关科技未来将全面融入到海关业务的改革和管理中去,更好地服务口岸大通关建设。

(责任编辑:zhoulinjie)

上一篇:美国8月份贸易逆差继续上...  下一篇:市场信心渐恢复 黄金震荡整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