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货物贸易 >> 正文

中企海外并购:抄底欧美还有机会

发布时间:2014-04-16 11:44:47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宋冰

  中国在跻身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后, 2014年继续迎来强劲开局。 比如近日中国五矿集团联合体以58.5亿美元收购秘鲁铜矿。

  欧美经济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回暖后,中国企业还有机会“抄底”吗?中国企业中意什么样的海外项目?为何在欧洲并购率高于美国?《第一财经日报》为此专访了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合伙人鲁俊。

  鲁俊认为,现在抄底的底部正在上升,但机会仍存在。中国企业到海外从最早是拿自然资源,到后来收购技术、品牌和管理后,现在出现了新趋势,即很多企业直接占领海外市场。

  海外并购的基本逻辑

  第一财经日报:从2013年开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密集,你认为推动这些企业海外并购决策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鲁俊:从并购来看,尤其是跨国并购,抛开大的经济形势肯定是不行的,具体来说又有三个层面:企业为什么要去做并购;企业并购时外部环境怎么样;企业怎么样去做并购。

  首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企业的内生需求。从中国整体来看,过去三十年我们的企业更多是资源性和内生性的发展,初创时期从无到有,机会很多,基本上是怎么做都好;但从进入2000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联结度逐渐提高,全球经济的波动开始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这个过程其实是倒逼中国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绝大多数企业由此产生了内在需求:如果不去获得更好的技术、更优的管理经验、更具有生存力的品牌,企业生存就面临问题。企业对外扩张成了很自然的趋势,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的发展周期也都比较一致。

  其次,现在企业并购时的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几年虽有放缓,但是相比全球经济还是一枝独秀,是一个体量大而且增速高的经济体,相对世界主要国家整体货币走强,购买力较强;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都经过了一个很大的经济调整底部,尤其是他们的不少中小规模企业都遇到了困难。这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算得上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最后,中国政府正非常积极地引导企业走出去。政府从外汇管理、项目审批、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费用处理以及其他配套领域都在进一步放开。以前的格局通常是政府助力国企走出去,民企靠自身力量走出去,但以后会出现更多的混合型投资,即民企和国企在国内或者在国外共同成立投资主体,越来越多的私募投资基金也将扮演重要角色。这方面我们很看好,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应该会是全面开花,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日报:国内产能过剩导致的产能转移是否也是海外并购加速的动力之一?

  鲁俊:国内的产能过剩客观上一定会有并且将长期存在,但辩证来看,我们其实是中低端产能过剩,中高端制造能力仍然不足。

  从我之前经手的一些项目来看,在一些关键零部件行业、精密制造行业、高端材料行业等方面,我国企业的整体能力还很薄弱,海外并购的需求非常明显。近年来,很多中国海外投资项目就集中在这个领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行业的全球50%的产能和市场都在中国,但是我们的企业只是占据了产业链的中低端部分,没有全球化品牌、核心技术和持续的研发能力。而中国市场上中低端市场主要是价格竞争,这就导致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产能过剩由此形成。但是通过收购一些欧美优秀的相关企业,从源头上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获得持续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运营能力,自身就有实力去适应产业的不断变迁,完成产业升级。

  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投什么?最早是拿自然资源,即各种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类项目;后来是拿技术、品牌和管理,还有是拿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但现在出现一个新趋势是拿市场,很多企业都在朝这个方向做,比如投资南美、拉美、东南亚一些人口多、市场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的产品、技术、品牌在这些地区还是很有生命力,这是接下来很明显的趋势。

  “抄底”机会仍存

  日报:前几年“抄底”说很流行,现在看来“抄底”的窗口期过了没有?

  鲁俊:说“抄底”有几点要注意。第一,企业准备好了没有,是不是对市场保持足够的敏锐?第二,在明确是底部后,企业有没有能力去做?第三,抄完底后的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尤其是现在的海外并购多针对具体业务,不是简单地拿回国内,而要在当地运作。

  前几年欧美经济在最底部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实际上没有准备好。现在虽然底部在上升,但机会还没过去。比如美国可能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投资目的地,无非是价格贵点便宜点,但美国的很多企业还是非常值得投资的。

  日报:近些年中国企业在投资标的选择上面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鲁俊:中国企业现在很务实,不见得要买最有名的企业,而是找最适合自己的企业。中国企业注重“可操控性”。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过去中企投欧洲项目的成功率往往比美国高。这里有很多原因,排除政治等因素后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近年来欧洲经济整体调整幅度更大。欧洲是由几十个国家组成,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市场细分明显。因此欧洲客观上有一些拥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的中小规模的目标企业。考虑到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还处于早期阶段,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去运作大项目,而欧洲一些在家族或者PE管理下大小适中的企业很自然成为中企的目标。针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和资本的嫁接,再投到中国广大的市场来就成为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第二,美国是充分竞争的统一市场,行业集中度高。所以,在美国即便是细分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有做得非常强的公司,公司规模普遍较大。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很自然地去考虑将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作为并购目标。从这点来讲,美国和欧洲市场各有所长,处于中企不同的投资阶段。

  日报:最近上海国企“走出去”成为热点,它在海外布局有什么显著特点?

  鲁俊:上海国有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早,一些企业比较有经验,具有一定优势。上海企业海外并购时会更多考虑目标企业的品牌、自身经营状况、细分市场的技术领先度、投后整合的难度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

  整体来说,中企都想找到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买的公司自身的经营过得去,至少还在正常经营并且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而对于那些身处危机需要重组的企业,这就对收购方的要求比较高,要有很成熟团队和经验的公司来运作。大部分中国企业目前还没到这个阶段,还是倾向于购买稳定的公司;第二,并购的企业能在中国市场发挥所用,比如技术或者产品可以应用到中国市场,或者能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为什么很多海外的中等规模公司可以成为并购目标?因为海外很多中小企业自身具备很好的产品、技术、品牌,但自身实力不足支撑其进入中国市场发展,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有中国合作伙伴来帮助他们进入这个市场。中等规模企业之间的整合需求非常强烈。

  日报:有一种说法是,中企海外投资也有从成本更低的海外融资反哺国内项目的诉求,这在实践上可行么?

  鲁俊:利用海外低成本资金是很多企业在探讨的一个方向。据我所知,目前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当然,海外融到的钱通过正规途径投回来,就没什么问题,这和外资进入中国一样,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外汇监管政策等。但通过海外并购,利用海外低成本资金来实现境外业务的扩张,最终对境内业务形成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一般国内企业对外并购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通过国内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包括自贸区银行分支机构获得融资;第二,直接利用海外低成本资金融资,这个模式成本低,但有难度。比如做金融贷款要有资信,但有些中小规模的中国企业缺乏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信评估,而并购时间表往往很紧,所以实际融资有难度;第三,越来越多的PE开始积极参与企业的海外并购过程,成为企业海外并购的合作伙伴。因为海外并购项目的海外上市或者国内上市都有很大的预期收益。

  作者:宋冰

(责任编辑:lixuezhen)

上一篇:建行全球化服务助力中资...  下一篇: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