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商品运输 >> 正文

海外矿业投资需要“专业思维”

发布时间:2014-06-19 11:48:41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

  近期国际矿业市场再次走入低谷,以铁矿石、铜金矿为代表的矿产品价大幅下挫。投资溢价持续走低,给“不差钱”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出海“抄底”的机会。然而,与之对应的是,矿业对外投资成功却不易。“走出去”升温同时,投资如何更科学却成为一个老问题。

  外汇管理局近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逆差599亿美元,尽管由于投资基数庞大,净资产收益率-3%,但亏损额仍创出30年来的次高。矿业企业不仅经历了海外购矿的热潮,也在与国际资本的较量中屡屡受挫。

  以铁矿海外并购为例,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投资澳大利亚铁矿。该公司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中澳铁矿项目从2006年投资建设,2013年年底才首次将铁精矿粉装船出口,比原计划晚了4年,且超支达80亿美元。这一案例至今让不少企业心有余悸。

  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海外投资升温,“不差钱”的印象却需要向更专业的操作转型。翻开历年中企海外投资案例,还会发现一个现象:业内企业固然是主力军,非本行业企业也正异军突起。这些企业往往看重了资源价格一时连续上涨,或受到提升上市公司业绩预期的“引导”。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匮乏,往往投资遭遇瓶颈。

  因此,“走出去”企业需要改变传统思路,让市场回归市场,让专业回归专业。特别是“因地制宜”,从专业角度评估风险,设计不同的投资模式。

  事实上,海外投资正从主权投资、国企投资为主,向民间资本转移,这一变化恰恰是提升投资行为市场化程度的良机。数据显示,过去7年,我国对外矿产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42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逾200亿美元,增长近5倍。在澳大利亚等国,矿业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已占80%以上。

  诚然,一方面,庞大的社会资金解决了“出海”的关键问题,但参与主体日渐增多,遭遇拷问的却是民营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

  纵观近年因海外矿业项目亏损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因为投资躁动,往往缺乏专业研究,不了解当地背景。比如,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自身缺乏独立经营大型矿业项目的经验,只了解基础业务如勘测、开采、矿业服务等,不适应整个矿业项目的长周期运作的经验和资金压力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缺少的是“抱团”分散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看,“走出去”有益于我国矿企拓展海外业务。但民营资本作为规模有限的“外来户”,盲目决策“拍脑袋”却频频不适应市场要求。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亿美元买教训”频频上演。

  不仅如此,随着投资额放大,中国企业购矿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投资杠杆风险大也带来新问题。以某上市矿企收购的南美铜矿价格为例,报价是项目此前转让市值的3倍以上。而矿业项目回报较慢,需要长时间资金周转,一些企业在项目运作中便不堪负荷。

  而另一方面,从美日等国上世纪的“购矿热”来看,政府及协会等企业组织能够在市场中提供何种服务,也关系到投资的成功。其中引导熟悉投资环境,创新融资模式是重要环节。

  事实上,海外市场与国内情况相差甚远。比如,矿产所在土地为个人所有,社会环保力量颇为强势,均使得中国企业的美好愿景往往事与愿违。让矿企“走出去”不再感到“水土不服”,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景才更值得看好。通过市场化形式分散风险,提高投资专业化程度,是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严酷考验,同时也将是自身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lixuezhen)

上一篇:石油公司对外投资三模式...  下一篇:海外并购——除了价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