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投资环境 >> 正文

经济半年报浮现两个阵营 “西高东低”宜理性看待

发布时间:2012-07-26 11:11:13 信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何欣荣

  日前陆续公布的省区市经济半年报引起了公众关注。东部和中西部几乎演化为两个明显的阵营:前者的经济增速多在10%以下,后者多在10%以上。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这种“西高东低”的格局一直存在。那么,究竟该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经济格局:从局部领先到区域协调发展

  截至24日,已有24个省市公布了经济半年报。从增速来看,中西部领跑优势明显,西部四省(重庆、贵州、四川和陕西)的经济增速都在13%以上,前两者还达到14%。中部六省(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和山西)的经济增速也都在10%以上。

  东部地区,除天津(14.1%)外,京沪双双以7.2%的经济增速垫底,另两个经济大省广东和浙江的经济增速均为7.4%,均低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

  不过,从体量上说,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不可撼动。广东今年上半年的生产总值达到26200亿元,几乎是贵州(2790亿元)的10倍。江苏的这一数据在2.5万亿元以上,浙江在1.5万亿元以上,而西部地区过万亿元的只有四川。中部的“两湖”表现抢眼,不但增速较高,且经济总量也是并驾齐驱,不断超越。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西高东低”的格局一直存在,企业对此感受明显。同样是螺纹钢,由于需求旺盛,新疆每吨要比上海贵三四百元。“很多同行正在把生意转到中西部,”上海一位钢贸商告诉记者。

  对于“西高东低”现象,上海统计局总经济师严军认为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他指出,中国正在从局部领先发展走向区域协调发展。在2008年以前,东部经济增速较高,基数也比较大。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带动中西部赶了上来。并且,中西部较快发展和东部放缓不构成冲突,前者还处在工业化的过程,而后者主要靠服务业和产业升级来发展经济。

  三大不确定因素须未雨绸缪

  “西高东低”无疑有利于区域差距缩小,但这种态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专家认为有三点不确定性值得关注。

  一是东中西的联动问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说,西部总的来说市场容量比较小,很多产品要运到东部来消费。如果东部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西部也不可能独秀。另外,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明显下滑,这对资源依赖较大的西部省份形成了压力。

  二是西部高增长的稳定性问题。投资和重化工是中西部省份较快增长的利器,但这两个指标的周期性和波动性非常强,且今后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比如,部分西部省份上半年虽然高增长,但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且回落幅度大于全国。反观京沪粤浙,上半年增速虽然不高,却普遍较一季度提升0.2到0.3个百分点,稳定性增强。

  三是增长的绝对值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由于基数优势太明显,东部地区增长每1个百分点,和西部地区都不可同日而语。反映到人均GDP上,差距事实上拉大而不是缩小了。

  让要素自由流动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区域平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取向之一。“西高东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区域差距会自然缩小的错觉,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学者建议,我国仍要坚持协调发展战略,对不同的地区,在产业导向和节能减排方面实行差别化的政策。

  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现象是动态存在的。基于此,政府的有形之手可以发挥作用。沈体雁认为,中央可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而至关重要的,还是用市场的手段来推进这个过程,这涉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我国,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人才和劳动力基本可实现自由流动。而在资本方面,还有一些隐形的障碍。比如,随着东部投资回报率降低,一些产业纷纷西迁,但部分沿海地方政府因为经济和财政压力较大,又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本回流,有些还设立专门的“回归办”。事实上,东部应当理性看待,着力在产业升级和鼓励创新方面为全国作出表率。

  在土地方面的状况则更为复杂。一些东部地区虽然生产效率较高,但建设用地指标趋紧。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仁良说,如果能有一种机制,把部分用地指标在全国范围内交易,则东部的发展空间拓宽,而西部获得收入后,可以发展旅游等一些更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此既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又利于整体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heyan)

上一篇:中国与美欧新能源争端一...  下一篇:中国经济究竟有无复苏迹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