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投资环境 >> 正文

欧债危机之下 中德企业如何抱团取暖?

发布时间:2012-07-26 12:00:48 信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历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德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紧密了。

  双赢是共同的诉求,那么,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当下,中德双方分别希望得到什么?而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又最能让双方满意而归?

  7月12日,由商务部下属的北京新世纪(002280)跨国公司研究所主办,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和德国驻华使领馆支持的“机遇同创互惠共赢”——中德建交40年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人员热衷于探讨的,也正是上述问题。

  德企掘金中国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今年8月携11位部长访华,参加中德第二次政府磋商。这是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透露的消息。

  去年6月,则是温家宝总理携十余位部长访德进行中德第一轮政府磋商,并共同发表了包括24项合作共识在内的联合公报。

  两个制造大国关系拉近,获益的当然是两国企业及市场。

  中德建交40年,两国均收获不小。德国成为欧盟对华投资和输出技术最多的国家,而且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内最大的贸易伙伴。

  对于未来,德国人显然对中国有更高的期待。

  不久之前,德国中国商会进行了一个调查,这个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华的德国企业家,调查显示,德国的这些企业家对于中国市场是非常具有乐观精神的,其中每两个里面有一个要在今后继续加大投资,65%的企业都觉得在2012年,他们在中国的销售额将会进一步提高,而且是相对于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市场。

  施明贤表示,双赢是共同的诉求。那么,德国企业将如何努力与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契合呢?

  施明贤特别指出,中国的“十二五”规划重点是要放在增长质量的提高上,创造可持续的结构,继续扩大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高科技,而这些正是中德两国交汇的地方。中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德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两国是一块金牌的两个方面,相互依赖,也可以相互受益。

  向德企要什么? 

  那么,中国可以从在华德企身上得到什么呢?

  人才,也许是中国最直接的收益。

  据施明贤介绍,如何去找到更好的人才并拴住这些人才,已经成为德国在华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驻华大使馆促进了中德职业教育的合作,在广州、沈阳、重庆这三个地方进一步推进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培训方式,使得在中国培训出来的专业技术工人达到德国专业技术工人的水准。

  事实上,不少德国企业也在推动着中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会成员、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大众公司和清华、吉林大学、大连理工等中国高校合作,培养了大量本土化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现在已经散布于各大汽车企业,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界的中坚力量。

  而经验则可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建民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虽然快,但是环境的代价太大了,必须要转变,因此要调整结构产业升级。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正是德国发展的道路,德国在这方面是强项,所以双方可以很好地合作。

  此外,吴建民还指出,中国企业正在逐渐走向海外,而中德企业恰恰可以联合起来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也关注到了这个机会,他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在继续鼓励更多的德国企业来华投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促进中国企业加大对德国投资以及中德两国企业合作在第三国投资。“新时期中德两国企业的进一步合作,必将进一步扩大两国利益的汇合点,强化两国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实现双赢的结果。”

  技术引进的难题 

  除了人才、除了经验,无疑,当下中国最需要的,还有先进的技术,而先进技术的引进其实才是最大难题。

  在当天的论坛上,有地方招商引资部门的官员也到场参会。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副主任陈赋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与以前更多关注外来资本对本地经济发展数量规模速度方面的影响不同,如今成都更注重外来资本对于本地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产业技术提升等方面的影响。

  成都对外来资本的首轮筛选,便是“硬杠子”与“软标准”的考核。

  所谓“硬杠子”,就是要突出产业先进性、技术先进性、管理先进性,符合标准的才下工夫为其提供空间和政策。所谓“软标准”,即是考核企业在本行业中的品牌效应,影响力诸如此类。

  “为了便于操作,我们还制定了具体项目管理办法,逐条逐项设置标准,进行考核。”陈赋介绍,投资促进委员会正是把关部门。

  陈赋指出,对于技术的提升,先进企业的示范引领与竞争作用不可小视。“以龙头项目的引进形成产业集群,以高端项目的引进优化产业结构,以核心项目的引进完善产业链条。”

  除了引导先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成都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对有些项目的国产化率也会有相关规定。

  从改革开放之初,如何真正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是难题。事实上,作为企业的核心战斗力,技术保密很好理解。因此,在如何真正引进技术方面中国也动了很多心思。

  汽车业的发展历史正是最典型的例子。以市场换技术正是最初开展合资建厂的初衷,但是,时至今日,国产车依然难以在技术上与进口车抗衡。技术引进之难,可见一斑。

  如今,引进技术的方式可以粗略概括为两种,一种为引进先进企业,通过示范竞争作用,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提升;一种为市场换技术,在允许外资分享市场利益的同时,对国产化率进行规定。

  有观察人士指出,第一种方式,温和却效果欠佳;第二种方式,直接却稍嫌生硬。引进技术本来就是无解难题,也许在合作之外,中国企业更应专注的,是虽漫长却必须的自主研发。

(责任编辑:heyan)

上一篇:尼日利亚将禁止进口本国...  下一篇:出口放缓 工信部称工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