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运量这么大,每个月光铁路运费就要好几千万,现金占用很大,下游回款又慢,资金一直卡得紧。” 一家大型能源企业财务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大宗商品行业在铁路运输环节的普遍困境。如今,这一难题迎来破局方案。
近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国铁集团”)联合商业银行推出“铁路运费证”金融产品,以 “国内信用证 + 铁路物流” 的创新模式,打通铁路运费支付与融资的全流程线上通道,在为物流企业纾困解难的同时,也为供应链场景金融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浙商银行已在安徽省属国有大型能源企业——淮南矿业成功落地全国首单“铁路运费证”业务。
大宗运输之痛:运价涨、账期长、流动资金承压
铁路货运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尤其在煤炭、钢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运输中,凭借运量大、成本低、稳定性强的优势,占据着核心地位。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已突破 51 亿吨,较 2019 年增长 17%,其中煤炭运量占比超 55%,年运量达 28 亿吨级。
然而巨量运输的背后,是无数企业“钱袋子”的沉重压力。以煤炭为例,运输成本是煤炭采购成本的重要构成,通常铁路运输成本可达采购总成本的15%-30%%,具体比例受运输距离、装卸效率及能源波动等因素影响。所以,高效运转的“大动脉”,反而让不少企业陷入“运得越多,垫得越多”的尴尬境地。记者走访多家大宗商品企业发现,运费支付已成为制约企业资金周转的关键痛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运费支出 “量价齐升”,现金流承压明显。近年来,全国铁路货运需求持续增长,叠加运价机制调整,企业运费成本不断攀升。以煤炭运输为例,国铁煤炭 4 号运价较 2019 年上涨 14%;大秦线作为中国运量最大的煤炭专线,运价涨幅也超 6%。政府指导转向市场调节后,2023 年起煤炭运价允许最高上浮 15%,而对于年运量千万吨级的企业而言,哪怕每吨公里运价仅涨 0.01 元,全年运费支出就可能增加数百万元,对现金流是不小的考验。
三是传统融资渠道难解 “燃眉之急”。面对持续性的运费支付需求,企业此前多依赖流动资金贷款缓解压力,但流贷普遍放款流程较长、融资成本较高,难以匹配铁路货运高频次、低成本的支付需求,“融资速度赶不上发车速度”。
随着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宗商品产业链对物流效率和资金流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破解铁路运费支付困境,成为打通产业链资金循环的关键一环。
“铁路运费证”破题: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2025年2月28日,国铁集团与包括浙商银行在内的9家金融机构在北京签署《铁路物流金融服务合作协议》,旨在通过银企协同创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国铁集团先后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运费贷、信用证结算、铁路单证融资等三种物流金融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浙商银行作为签约银行之一,在此基础上将国内信用证这一成熟金融工具与铁路物流场景深度结合,创新推出 “铁路运费证” 业务,率先打通运费融资的线上化通道。
简单来说,“铁路运费证”就是企业通过浙商银行的授信额度,向铁路局开立国内信用证支付运费。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远期支付 + 线上化操作”,精准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痛点。
从业务流程来看,“运费证” 实现了全链路高效便捷化。企业在国铁 95306 平台生成运费账单后,线上向浙商银行申请开立国内信用证。银行通过与 95306 平台的系统直连,线上核验账单信息,完成开证审批,凭借相关运输结算单据等,以代理交单和议付的方式,将资金实时划至铁路局账户。铁路局收到资金后核销运费。信用证到期后,企业按约定还款,整个代理议付流程最快可在分钟级内完成出账,无需线下提交纸质材料。
相较于传统支付与融资方式,“运费证” 的优势十分突出:在缓解支付压力方面,最长1年的还款期限,较银行承兑汇票延长一倍,能大幅延缓企业现金流出,减少营运资金占用。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运费证融资利率普遍较流动资金贷款低,一家年运费30亿元的企业,若全部采用运费证,一年可节约财务费用数千万元。在操作便捷性方面,企业无需反复跑银行、填单据,通过线上平台即可完成开证、交单、查询等全流程操作,大幅提升效率。
淮南矿业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安徽省属国有大型能源企业,淮南矿业拥有11座生产矿井,年核定产能近 8000 万吨,日常铁路运量庞大,运费支付需求旺盛。淮南矿业财务部门负责人表示,运费证业务拓宽了融资渠道,节约了企业财务费用,进一步提升了集团的经营效益。
在浙商银行合肥分行落地淮南矿业这一全国金融系统首单铁路运费证业务后,浙商银行成都分行、北京分行及西安分行相继落地铁路运费证业务,均是国铁集团在当地的首单业务。以国铁集团成都局为例,作为成都局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民营运输企业,道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臣物流集团”)全年铁路运费规模近20亿元,长期面临“请车难、付款急”的双重压力。浙商银行成都分行通过铁路运费证业务,切实缓解了企业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难题。
“铁路运费证” 实现了铁路、银行、企业三方共赢。铁路稳妥收账,运输更稳定;企业轻装前行,周转更轻松;银行拓展场景,服务更下沉。这一创新,不仅缓解企业个体压力,更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下行,真正体现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与温度。
深耕场景金融: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宗商品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质量。“铁路运费证”的出现,通过优化运费支付与融资流程,加速了资金周转,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生产、研发与创新中,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这种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单个企业的纾困,更能在宏观层面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共进,推动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铁路运费证”这一创新,是浙商银行深耕供应链场景金融的缩影。近年来,该行围绕“科技 + 金融 + 产业”战略, 在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大宗商品物流等领域深化服务,截至2025年6月末,已为超8.5万家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及服务,其中“五篇大文章”范畴客群占比接近九成。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场景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深入产业场景、把握企业真实需求是推出有价值创新产品的关键。当下,产业链对金融服务场景化、精准化的要求持续提升,银行有必要跳出传统信贷思维框架,借助科技手段,将金融工具与真实交易场景深度融合,深入产业内部。未来,银行业将持续聚焦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的优化升级,不断挖掘新的场景化创新方向,积极与更多产业链核心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打通数据流通的关键节点,让金融服务精准渗透至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以供应链金融生态化布局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lixu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