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电子杂志
2013-07-11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四 繁体版

中国贸易投资网

您的位置:中国贸易投资网 >> 投资环境 >> 正文

受困弱市酝酿减员 私募转谋有限对冲

发布时间:2012-09-22 23:52:31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卢远香

  阳光私募正经历着2008年以来最艰难的时刻。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圈内大多数私募基金最近两年没有提取业绩报酬,管理费收入已经无法支撑公司的投研成本,目前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股市寒流之下,私募行业悄然开始洗牌。一批管理规模几亿元的私募以降薪裁员的方式过冬。就连曾经的“头牌”、管理资产规模靠前的私募机构新价值,亦开始酝酿裁员过冬。不过,一批提前走上对冲之路的私募基金,在弱市取得绝对回报后开始逆势扩张。

  昔日私募“头牌”酝酿裁员

  新价值跟大多数私募基金一样,近两年几乎没有业绩提成,管理费是主要收入来源。

  9月中旬,曾经的私募“头牌”新价值准备裁员的消息在圈内流传。据传,公司暗示研究员可以开始寻找下家。

  新价值总经理张女士代表公司否认了裁员这一说法。“新价值总共有30位员工,近期只有一位员工离职,暂时没有裁员计划。”但新价值内部人士的说法是“裁员计划处于讨论阶段,暂时还没实施”。

  “公司近期在内部讨论裁员节流,还没有真正实施。市场行情低迷,整个私募行业都在收缩成本,不裁员反而不正常。”新价值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有9位研究员,配备高于同行一倍。“很多规模跟新价值相当的私募基金,研究员只有五六位甚至是两三位。”他强调,“如果到年底市场行情继续低迷,不实施裁员计划反而不合理。”

  深圳一位业内人士猜测新价值酝酿裁员,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投研团队的摊子铺得比较大,公司运营成本比较高;二是今年业绩惨淡,规模缩水,公司难开源自然要开始考虑节流。

  据记者了解,新价值目前员工有30名,其中研究员9位,基金经理4名,投研团队在私募中属于“豪华阵容”。对于公司经营成本,新价值投资投委会主席罗伟广在2011年2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公司一年的开支要2000万元”。

  不过,前述新价值相关人士称今年成本没有那么高。“2011年是公司扩张最快的时期,市场环境也不错,公司把赚来的钱都投入了研发,预算很高。”他并称,随后两年正逢熊市,这笔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没有产生效益”。

  自2011年以来,A股持续走下降通道。新价值跟大多数私募基金一样,近两年几乎没有业绩提成,管理费是主要收入来源。

  “新价值是2009年私募的冠军,产品能拿到0.5%的管理费。目前新价值管理的资产规模依然有20亿元,管理费收入有1000万元,基本能覆盖投研成本。”业内人士称,今年新价值业绩表现不佳,规模缩水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研究团队的固定费用比较高。这是公司在内部讨论裁员的原因所在。

  裁员节流过冬

  目前私募普遍面临的现状是老产品亏损,离面值仍有10%甚至是30%以上的距离。

  新价值并非行业个例。据记者了解,多家私募基金早在年初就已经开始裁员控制成本,只能通过降薪裁员的方式来过冬。

  以深圳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阳光私募为例,目前管理规模只有两亿元左右。“私募发行信托产品的管理费为1.5%~1.8%,但私募真正能拿到的比例是0.2%~0.5%,其余部分都是分给银行、券商等销售渠道。”这家私募董事长透露,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自2011年一直没有正收益,自然也就没有提成。

  “2011年是公司第一个会计年度亏损,今年的情况更为糟糕。”据前述董事长介绍,该公司共有11位员工,5位投资经理,3位研究员,一年固定开支约300万元。但按照0.2%~0.5%的管理费率计算,其一年管理费的收入只有40万~100万元,收支缺口超过200万元。

  前述私募董事长透露,公司目前唯一的现金流来源是靠自有资金投资赚一点儿钱。他感慨,“目前是私募生存比较艰难的时刻,市场没有机会,老产品的净值没办法回到面值,新产品也发不出来,只能是吃老本。”

  世通资产董事长常士杉曾经是2010年私募冠军,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今年同样在吃老本。“大盘持续下跌,公司管理的产品自6月就开始轻仓,现在总体不赚钱。”常士杉称。

  类似前述深圳私募的情况并非个案。“华润信托平台旗下汇聚了规模排名靠前的上百家私募,但只有不到5家是今年能拿到少量业绩提成的。”华润信托一位投资经理称,目前私募普遍面临的现状是老产品亏损,离面值仍有10%甚至是30%以上的距离,提取业绩报酬依然遥遥无期;另一方面,新产品却无人认购,没办法募集新的资金。

  据记者了解,没有业绩提成的小型私募,近期已经开始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压力。“有些公司现在连研究员都没有,只剩下一个前台接电话。”深圳某阳光私募董事长直言,私募是船小好掉头的机构,当前市场环境下,雇用研究员亦很难产生效益,还不如等行情转暖再招收新员工。

  走向对冲规避系统性风险

  “熊市单做股票很难,必须把做空机制用起来。”陈涛说。

  当大多数私募困守在股票市场时,记者采访却发现有一批私募游走于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等对冲路上,今年依然有盈余,准备逆势扩张。

  陈涛(化名)是上海一家阳光私募的内部员工,公司在2011年市场处于2700点时发行了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到9月初浮亏12%,是公司唯一 一笔亏损的投资。“今年公司投入百万级资金到商品期货,4个月赚了7倍;投入千万级资金在股指期货,回报超过30%。”

  与此同时,陈涛公司还管理着多个千万级专户客户的资金,今年亦有超过10%的正收益。“1000万资金的客户,过去是1000万元买股票,今年是800万元买股票,再买12手股指期货,下跌时也能赚钱。”陈涛介绍,市场极速下跌时卖100万股票的冲击成本很高,但有12手股指期货做对冲,相当于空仓,可以规避系统性风险。

  “熊市单做股票很难,必须把做空机制用起来。”陈涛比喻说,只做股票相当于只有一杆枪,但加入股指就是有两支枪。他们计划近期发一只对冲策略的产品。

  寻求走向对冲之路的私募基金不止陈涛一家。“公司最近在招期货操盘手、分析师以及交易员,准备发一只对冲策略的有限合作基金。”常士杉称,阳光私募的信托产品不能利用股指期货做套保,只能是采取买入、卖出股票这单一的操作思路。但有限合伙基金可以做空股指,实现套保。

  促使常士杉走向对冲之路来自于业绩榜单的驱动,“现在业绩做得比较好的都是有限合伙基金。”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存续期在6个月以上的有限合伙制私募产品共有16只,上半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6.14%,跑赢非结构化私募产品13.71个百分点,远远跑赢沪深300指数11.2个百分点。

  其中,收益率最高的是颉昂投资旗下的“颉昂·商品对冲1期”,上半年收益率高达98.13%,以接近翻番的业绩成为上半年全部阳光私募产品中的冠军。该产品管理人周亚东介绍,上半年取得的高收益,其中有70%是通过做空工业品获得,主要投资了包括铜、橡胶、白银、股指、农产品在内的多类品种。

  除了业绩的驱动,驱使私募发行有限合伙产品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其投资方式更为自由。“信托产品只能投资股票类资产,对冲策略无法展开。”深圳信合东方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唐伟晔认为,有限合伙制是对冲基金最好的载体。作为一只量化对冲基金,信合东方有30多个投资策略,可以充分使用市场上各种投资工具,包括股票、ETF、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固定收益等各种资本市场产品来达到绝对收益的目的。

(责任编辑:zhoulinjie)

上一篇:灵活把握五方面主线  下一篇:海外投行折腾中资金融股...
相关新闻